对护理学专业(护士职业)的认知

这是一次医院面试给的题目,让在面试开始之前做一个两分钟的演讲,于是自己简单的写了稿件,这里做一下备份和分享。

初高中的时候对计算机和摄影很感兴趣。刚好,21年新高考第一年,96个志愿我写了满屏的计算机和摄影,护理学真的就是随手写的两个“备选项”。可命运却偏偏跟我开了个温柔的玩笑,录取通知书上“护理学”三个字,成了我人生新的起点。

后来看到钟南山院士的一句话“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,但一旦选择了,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。”起初只是感觉有点意思,后来大学四年,我才慢慢读懂这句话里沉甸甸的份量,我学校采用2+1+1教育模式,大一大二在教室抱着《基础护理学》啃的时候,总觉得静脉穿刺、无菌操作这些词冷冰冰的。
直到大三,在河北燕达医院见习,我们每周都有见习课程,那一次是在妇产科,刚好那天科室里有位姐姐要生产,征得同意后,我们站在产房角落屏息观察。当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刺破空气,像颗小炮弹撞进心脏,看着医生护士们手忙脚乱却精准有序的动作,看着产妇额头的汗滴和嘴角的笑,我忽然懂了,护理不只是打针发药,更是见证生命最初绽放的温柔旁观者。
这种感悟在大四消化内科实习时,变得更加立体而厚重。刚去消化外科的时候,有一个胆道梗阻肝硬化的爷爷非常瘦,皮肤很薄,他儿子帮忙翻身的时候,不小心拽下来了爷爷胳膊上的一层皮,老师带我给爷爷的儿子讲解注意事项。后来在我换药时爷爷总是笑眼弯弯,哪怕瘦得只剩一把骨头,也会颤巍巍说“麻烦你啦孩子,真的谢谢你们。
几天后的一个清晨,我推开病房门,发现爷爷的床位空了。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单透着冷意,在给隔壁床奶奶输液的时候,奶奶突然抓住我的手哽咽的说:“昨晚他儿子抱着他胳膊哭啊,说‘爸,你胳膊上的皮还没好,怎么就走了’哎,孩子,人生好多遗憾的哟。”我望着爷爷空荡荡的床头柜,想起他每次换药时强忍疼痛的微笑,想起老师说“隔壁上的伤口别总用纱布闷着,凉着反而好得快”,突然明白护理这份工作,早已在我和患者之间系上了看不见的线——我们不仅在治愈伤口,更在温暖生命里的遗憾。

如今再谈对护理的认知,早已不是“被迫选择”的妥协。它是产房里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带来的震撼,是爷爷那句“谢谢”里藏着的信任,是奶奶抱着我手时,把恐惧悄悄换成依赖的瞬间。我们见过最脆弱的伤口,也见过最坚韧的生命力;听过家属深夜的抽泣,也接过康复者出院时递来的苹果。

这份职业教会我的,从来不是完美的治愈,而是带着敬畏与温柔,陪每个生命走过一段路。就像那位奶奶说的“人生有遗憾”,但护理的意义,或许就是在这些遗憾里,多留一点温暖的印记——是换药时轻一点的手法,是扎针时多说的几句家常,是目送患者离开时,知道自己曾为他们的生命添过一份安稳。

原来命运最初的“偶然”,早已在每一次听诊、每一次换药、每一次告别里,变成了必然的热爱。

无标签
评论区
头像